2019年国庆假期,成都人彭戈带上自己的儿子,来到80公里外的蒲江县箭塔村、藕塘村住了三天。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旅游,但能远离喧嚣亲近自然,让父子两人很开心。其中一次经历,是他带着儿子坐上一个巨大的木盆,向村里的水塘中央划去——过去,它是协助庄稼人种植水稻的农业工具,如今却是村中的“网红”旅游产品。
此外,田间地头的农作物,友善好客的村民,都让彭戈在城市长大的儿子感到新鲜。在箭塔村的乡建主导者伍茂源看来,这背后展现的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探索:乡村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产品,后者通过乡村消费,推动村民增收。
“这看似简单的逻辑关系,却需要漫长的时间与精力去营造和梳理。”伍茂源说。大部分乡村建设者抱着美好的愿望前来,却发现困难重重,乡村振兴不是实现个体的振兴,而是整体的发展,因此如何让村民建立符合现代商业体系的协作关系是关键。
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好这座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乡村,他先后两次去日本考察当地的乡村酒店和社区营造。
10月11日,新华社消息称,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乡村振兴将接过扶贫的接力棒,继续推动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的五个目标中,包含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部分,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建设者开始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学习乡村建设的经验。其中,日本是中国乡建者最愿意去的国家,日本的乡建到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01、艺术展给凋敝海岛带来生机
2019年8月,乡村文化建设观察者、长缨文化创始人刘彦君跟随日本著名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在“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期间,完成了一次“跳岛”之旅。
“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自2010年创办,每三年一届,号召全球众多知名的艺术家,以濑户内各个海岛为创造背景,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举办各种艺术、剧团、乐团活动,以及展示当地传统技艺、祭典等。
参观者们如果要参观所有的艺术作品,需要从一个海岛乘船至另一个海岛。这种在海岛间不断周转的过程,被称为“跳岛”。由于有全球大量的艺术家站台,以及有“跳岛”这样新鲜的参与方式,因此每届艺术祭期间,这些海岛都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打卡”。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观察者,刘彦君所感兴趣的不仅在于诸如草间弥生、安藤忠雄、西泽立卫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在于观察这些海岛,通过这样的艺术展览能够获得怎样的改变。
“与中国的很多乡村一样,濑户内海中的众多海岛,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人口减少与年龄结构老龄化等现象。”刘彦君说,“我们能否效仿这样的活动,以文艺介入的方式帮助乡村振兴,是我观察的重点。”从历史背景观察,中国的乡建者到日本参观考察,也与当地无论是农业结构、文化历史等均与中国相似有关。
1961年,日本开始实施《农业基本法》,围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统筹各方诉求,采取了完善相关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措施,形成了符合日本农业生产结构特点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
在同一时期,日本开展了“造村运动”,其目的是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增加农业人口。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对于乡镇资源的综合化、多目标和高效益开发,创造乡镇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刘彦君认为,正是通过这一时期的建设,使得日本农村的交通基建逐渐完善,并由此形成了如今日本农村普遍存在的“干净整齐”的乡村风貌。
上世纪末期,日本农村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产品自给率下降等问题。因此在1999年,日本又颁布了新的农业基本法《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乡村振兴”成为其中重要战略之一。其中包括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农村发展规划,以及成立乡村振兴专门机构等。
刘彦君认为,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就农村发展而言,却是中日两国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中日两国的农业经营结构和文化背景都相近相似的情况下,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